对白百合事件的独立思考

对白百合事件的独立思考

最近娱乐圈发生了很多事,白百何开撕剧组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桩。

有句话叫“琴歌不自爱,受贬无人听”,如果相关从业者不顾体面,因为一点纠纷就动不动撕破脸,占据热搜头条,浪费公共资源,这样的做法实在难称专业。

但对于这些事件本身,我未必和一些坊间意见相同。

这里先说几点。

白百何作为女主角出演了张律的电影《春树》,该作也是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参赛影片。在11月5日颁奖当日,《春树》拿下本届最佳导演(张律)和最佳男演员(王传君)两项大奖。

11月3日,白百何通过微博发布“还能这么操作”的模糊言论,配以捂眼、捂耳、捂嘴的表情包,被猜测暗指评奖不公或剧组操作异常。

对白百合事件的独立思考

11月6日,在掀起网友热议后,白百何再次在微博通过一篇长文,抒发了几点不满。

一是自己被剧组排挤。

颁奖当日,制片人彭瑾通知她未获奖可提前回国,但后续剧组未联系她,导致其被排除在闭幕式活动外。

二是自费参与电影节。

‌此前去釜山电影节宣传张律的另一部由她主演的电影《罗目的黄昏》时,她自费前往,甚至差点无法入场,而导演和制片人不管不问。

三是‌导演卖惨式邀约‌。

白百何透露张律曾以“赚钱给妻子治病”为由卖惨邀约,她因此推掉其他机会,但最终感到被辜负。

而随着娱理对《春树》导演和制片人的独家专访,以及白百何工作室晒出的聊天记录,事件迎来了网友口中的大反转。

关于《春树》获奖的消息,彭瑾在得到影展方面通知后,已经第一时间向剧组进行了传达,而且白百何团队明确收到了通知。对白百何微博中的其他指控,导演和制片人也在专访中一一进行作答。

事情看到这里,吃瓜的人还要继续吃瓜,而我想说的是,事情看上去结束了,被误解的人澄清了,生事的人招黑了,但问题是这件事是这么简单吗?

因被谣言中伤而自杀的阮玲玉曾说过四个字——“人言可畏。”

由于白百何不负责任的言论,在事件清晰之前,导演张律和王传君已经遭遇了大量网暴,这种伤害本身是不可逆的。

王传君之所以被网暴,是因为一些博主声称,他这个奖是运作来的,评审如何被“沪圈”把控,必须把奖给到上海演员王传君。而东京电影节的惯例是,不会把影帝影后颁给同一部电影,所以王传君拿奖了,白百何就没机会。

这个谣言之所以有市场,一是切中了排外的“圈子文化”,二是迎合了男人欺负女人的“性别议题”,然后就在各大平台迎来疯狂转发,一时间,王传君挤掉了白百何的奖,仿佛成了坐实的一件事。

对白百合事件的独立思考

好演员、好导演、好作品与大奖失之交臂的案例,在以往的评奖活动中不胜枚举,难道都有黑幕吗?

这里我想起一个经典回答。

上届欧洲杯1/8决赛,比利时队0:1被法国队淘汰后,记者采访比利时队的核心球员德布劳内:“为什么比利时的黄金一代没有赢得任何冠军?”德布劳内反问:“难道法国、英格兰、西班牙和德国的黄金一代就不是吗?这个问题太愚蠢了。”

德布劳内在此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你欣赏比利时,你觉得比利时该赢下所有比赛,你把他们叫作黄金一代。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法国球迷也是这么掂量自家球队的,英格兰球迷也觉得英格兰是冠军相。

有比拼就会有输赢。可A输了,不代表A一菜到底,很可能是B更胜一筹,或是运气站在了对手那边,强强对话的时刻,赢家和输家实力相差没那么大。

我们说回白百何。

她职业生涯前些年沉寂过一段时间,现在希望通过出演张律的电影,走国际电影节路线去拿奖,重新杀入一线,拿回咖位。而接连两次颗粒无收后,一定非常焦虑,我们可以理解为,她此前微博的发泄,都是因为此种心结导致。

那么白百何沉寂之前,她在演员这个行当里的表现如何呢?应该说她当时资源很好,加上形象气质及年龄优势,已经跻身准一线。

但客观上看,我不觉得白百何有在东京拿影后的实力,她早前的选片思路也未给与我深刻印象,大多数时候都停留在“小妞电影”的舒适区。

别的不说,对比这届参展的另一位中国女演员,白百何无论当年还是现在,就铁定竞争不过。

对白百合事件的独立思考

第二点,相信

普天之下的电影节评奖,基本分为两种模式。

奥斯卡的评选机构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近年经过人数扩张,有投票权的会员高达9500人,来自导演、演员、摄影、编剧等17个专业行会。

也就是一个评委会主席加几个副主席组成小评审团,由不同电影部门的资深人士担任,每年轮换。

一名主席加四名组员的东京国际电影节,显然属于后者。

有些人可能听到精英两个字,天然就觉得,这种评出来的结果一定优于第一种模式,其实不然,两者各有利弊。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一点,我可以把话说得再明白一点。

例如现在有三个导演带了新作品。

第一个是老年男性导演,拍的是宏大叙事。

第二个是年轻男性导演,拍的是迷影情结。

第三个是年轻女性导演,拍的是女性题材。

不管评委里女性占据何等比例,按照环球范围内政治正确对于女性议题的倾斜,一定是第三个作品胜出的概率更大。

但有没有可能,第一个作品实际才是三部作品中最好的那一个呢,当然有可能。

如果你也信奉这样的观点,那么恭喜你,你是基于电影专业主义,同时你会因为这种坚持被一部分人骂死。

第三部作品只有一种情况下是应该获奖的,那就是从作品质量来看,它就是三部里当之无愧的最佳,而不是得益于它搭上了时代顺风车。

但在精英制的评奖系统内,第三部作品很有可能就非常幸运地拿了个大满贯。因为政治正确对个体有裹挟作用的,哪怕你是个权威,你也不想贻人口实,落个“后进分子”的名声。

在这种氛围之下,唯一受损的东西是公平。

有人可能会问了,投票制评出来的奖项就一定公平吗,其实也不一定。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再解释。

说回《春树》获奖,为什么说“运作得来”的传言太过外行呢?

对白百合事件的独立思考

因为如果一部电影足够符合当下的政治正确,碰上赶潮流的评委,你根本无需运作。如果你不符合当下的政治正确,那就要碰运气了——碰上专业的评委,你同样不需要运作;碰上不专业的评委,你运作了也没有用。

白百何说张律以“赚钱给妻子治病”为由邀请她参演。问题在于,张律的电影有票房吗?

当然,以票房来衡量电影的质量,本身极为狭隘,也不专业。但客观上看,张律此前公映的电影,票房最高的是2023年的《白塔之光》,为709万元人民币,其次是2022年的《漫长的告白》,票房是633万元人民币。

对白百合事件的独立思考

看明白了吗,这就不是一个奔着赚钱去的导演。

简单介绍一下张律,1962年出生于吉林延边的朝鲜族导演,因为语言上的优势,此前还去韩国执导过一些电影,最著名的是由韩国影星申敏儿、朴海日主演的《庆州》,故事虽然节奏缓慢,但剧情并不沉闷,是一部饶有意味的爱情小片。

你知道这是个出色的文艺片导演后,那么问题来了,你指望一个文艺片导演去拿奖,这是对路子的;但指望文艺片导演去赚钱,那不是他有问题,而是你有问题。

回看白百何的说辞,逻辑上存在明显漏洞。退一步说,难道她去出演张律的电影,是奔着后者这次能拍出一个票房爆款?

欢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