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惹谁了?

王家卫惹谁了?

本文是圆方的第1345篇原创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可收听音频)

01

最近几天,本就舆论缠身的王家卫又遭遇了连续重轰。

11月3日,向太陈岚在个人直播中公开批评王家卫,称投资王家卫的老板基本都在亏钱。

在直播中她举了《阿飞正传》《东邪西毒》《摆渡人》等电影为例,说这些电影投资巨大但票房都不尽如人意,给投资人带来了严重损失。

特别是说王家卫拍戏没有完整剧本,边拍边想,经常推翻重拍,导致拍摄周期过长,成本失控。

11月8日,向太继续“炮轰”王家卫,曝光王家卫拍摄《繁花》时自己住五星酒店总统套房,却安排唐嫣等主演住进老城区快捷宾馆,和极度压缩演员片酬的事……

投资不赚钱,这是无信

拍摄没计划,这是无智

搞区别待遇,这是无义

再加上之前的被曝光出来的“我一定要搞……”的低俗言论,以及打压pua演员和编剧的事,也基本上把“无礼”和“无仁”凑齐了。

为何短短这半年,原本“享誉”中国电影圈的王家卫,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礼义仁智信”皆无的人呢?

王家卫惹谁了?

02

其实王家卫拍电影亏钱,拍摄没计划,打压演员,片场暴君的故事不是一天两天了。

至少圆方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听过类似的传闻。

只不过当时,很多时候媒体是把这些当做“墨镜王”的奇闻异事和艺术家的个性来宣传的。

那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过去那些关于王家卫的传说,终究只是圈内人酒后的谈资、媒体笔下带些浪漫色彩的轶闻。

而今天,向太们在直播间里的“炮轰”,配上据说是亲历者的细节佐证,构成了能让大众直接消费的“实锤”。

今天社交媒体的扁平化结构,让批评得以绕过传统媒体的“滤镜”,以更生猛、更情绪化的方式直达公众。

过去,因为过去“娱乐圈”和“媒体”的离得很近,而王家卫作为“娱乐圈”生态位中逼格最高的“艺术片导演”,天然就会被保护起来。

但是当媒体渠道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那些昔日被美化为“艺术家执着”的拖延与超支,在短视频的九宫格里,被简化成了“投资人的噩梦”和“对演员的苛待”。

而“墨镜王”的神秘感,在算法推荐的无情曝光下,正一点点褪去那层保护色。

03

往深层探究的话,这个变化背后,也是时代情绪与价值评判尺度的迁移。

在那个经济高速增长、文化自信亟待建立的年代,市场与舆论对于“艺术”的容错率是较高的。

一部《阿飞正传》亏掉巨资,仍可被传颂为“为香港电影立传”的壮举,拍摄的无计划性,能被解读为天才不可捉摸的灵感流淌。

彼时,需要王家卫这样一座“艺术神龛”,来证明我们文化的厚度与多样性。

而当下,增长放缓,理性与效率成为主导社会的关键词。

当“不赚钱”从一个可被宽容的特点,蜕变为一个项目乃至一个行业模式的原罪时,王家卫那套创作方式的核心合法性便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时代不再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去供养一个不计成本的“艺术家”。

04

当然,其实最底层的变化,是今天的娱乐圈的权力格局,正在进行着一场静默却残酷的转移。

王家卫代表的,是一个由大导演中心制、传统大片厂和港台文化余晖共同构筑的“旧神”时代。

在那个体系里,导演的绝对权威是通行的法则,一切的牺牲,包括投资人的金钱和演员的舒适,都被视为献祭给伟大艺术的必要代价。

然而,资本已然换代,新的势力,如依托内地庞大市场与新兴流量模式崛起的资本与制片力量(可能也包括很多人看不起的短剧)都需要确立自己的话语权。

而“弑神”,无疑是确立新秩序最有效的仪式。

将旧日的神像拉下神坛,揭露其“礼义仁智信”的缺失,本质上是一场权力的“正名”之战。

任何领域的权力交接,都必然伴随着对旧权威的全面否定与名誉清算,这在历史的剧本里,早已是上演过无数次的固定桥段。

05

所以,王家卫今日的处境,并非他忽然变成了一个“坏人”,而是那曾日庇护其特权的时代穹顶,已然悄然更换。

他的“罪状”一直就在那里,变的,只是阅读这些罪状时所依凭的光线与角度。当旧神的黄昏来临,昔日的传奇,便成了今日的罪证。

而这半年来舆论风向的陡然调转,其实可能不是王家卫得罪了谁。

可能的确是

一个时代,过去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