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到一个让我非常吃惊的消息,有一位普通的中年女性,凭借《监狱来的妈妈》获得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主角银贝壳奖(相当于最佳女主角),和刚获得威尼斯影后的辛芷蕾一起给中国捧回了国际大奖。

她就是赵箫泓,不是专业演员,第一次参演影视剧,就赢得了国际评委的认可以及现场观众长达20分钟的掌声。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她自己的人生经历:
因为失手杀夫,在监狱服刑长达10年,出狱后又涅槃重生的故事。
赵箫泓在电影中自己演自己,因为足够真诚的表演,打动了全部的评委。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由地惊叹。
这不是短剧里的爽文桥段,是无限贴近现实的“女性力量”,是死灰复燃的生命力。像被命运双脚随意蹂躏的野草,在漫长的黑暗和冰冷中绝地逢生、抬头挺胸,顽强地修复起破碎的人生。
我想要迫不及待地分享给大家。
女性的苦难总是很相似
赵箫泓的前半生就是一个不断跌入深渊的滑梯,充满了失控与失望。
出生在陕西某个农村的她,从小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原因不明,但多半跟性别有关。
养父母没有孩子就领养了这个女孩,但不巧的是他们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她还是努力维系少有的亲人关系。

毕业之后,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幼儿园老师,工作没有特别光鲜亮丽,但至少能够养活自己。
她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半包办式的婚姻,和丈夫没有相处多久就结婚了,这也是那个时候很多人进入婚姻的常规方式。

但她抽到的这个盲盒几乎断送了她的一生。
结婚没多久,他们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为了养家,赵箫泓很努力。
断奶不久,她去婚庆公司找了一份司仪的工作,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
奈何丈夫性格粗暴,动不动就对她拳打脚踢,在长时间的不堪欺辱之下,她在一次反抗中忍无可忍错杀了对方,最终被判刑入狱。

赵箫泓是极端个例,也许忍耐了无数次,只反抗了一次,就把自己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更多相似故事的结局是女性选择忍耐一切,独自吞下苦果。
她们不是坏人,只因为她们遇到了“坏人”,就要承受人生的“崩坏”。
02、
坠落人生的支点与拐点
对于赵箫泓来说,最大的惩罚不是15年的漫长刑期,而是一个母亲错失了孩子最依恋母亲、成长最迅速的黄金时期,她入狱时儿子才刚刚满一岁。
思念无处诉说,她只能将对儿子的思念整理成一本相册,想孩子就拿出来翻翻。
作为母亲的责任感和爱成为她人生起死回生的最大动力。

除此之外,另一个精神支点便是监狱里面的文艺队。
赵箫泓因为有一些才艺,能说会唱,还会画画、做手工、弹钢琴、吹笛子,成为文艺队的“骨干”。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可能赵箫泓也想不到这些小热爱会成为承载她的一叶扁舟,带她走过黑暗,养活自己。
曾经怯懦服从的赵萧泓在监狱里面也慢慢改了秉性,生命深处逐渐生出一种坚韧向上的生存渴望。

她积极服刑,因为表现良好,获得了5年减刑,就在她即将出狱的前夕,碰到秦晓宇导演到监狱采风,他一直想拍一部关于真实监狱生活的纪录片。
当秦晓宇询问是否有人愿意参与拍摄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因为害怕曝光带来的二次伤害而踌躇不决,只有赵箫泓一个人勇敢地站出来了。
听完赵箫泓的故事,秦晓宇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拍摄想法,转为以她为原型,拍摄一部纪录片式电影《监狱来的妈妈》,记录一个在苦难中的女性、母亲、曾服役人员,如何灾后重建人生。
为什么是她敢站出来?
赵萧红获奖后眼含热泪分享了当时的想法:
刑期快要结束了,但我心里还有很多憋屈的东西,一股莫名的表达冲动涌上心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机会,能够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表达出来,或许对一些女性能够带来帮助和启示。

这次偶然的相遇成为赵萧泓坠落人生的一个重大拐点,她积压的委屈像火山一样找到了一个爆发的“出口”,秦晓宇导演给她拍电影就是那个释放的出口。
03、
重新寻找世界的入口
十年刑期结束,赵萧泓重新回归生活,身边免不了带有色眼镜看她的人,但没想到的是,最排斥她的人是她最日思夜想的儿子。
儿子已经十一岁了,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无数次遭受来自他人的恶意,他对这个突然出现的母亲更是充满了陌生和抗拒,甚至将自己的不幸遭遇转变成对母亲的仇恨。
赵箫泓需要像曾经十月怀胎一样,再重新“孕育”儿子、学习当妈妈。

要重新担当起养育的责任,赵箫泓必须先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这对于一个曾经服刑人员来说难如登天,她陆续尝试了一些零工都不稳定。
天无绝人之路,她在监狱文艺队时认识了长安古乐团的团长李铠,那时李铠教她们学习演唱和演奏。
李铠愿意接受赵箫泓来团里工作,让她负责吹笛子,她表现很好,团长又让她负责司鼓和讲解,她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如今已经成为团里的台柱子。
其实刚出狱的她内心也是破烂不堪,她一边咬着牙和这个陌生的世界重新链接,一遍积极地做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希望能够重建自己的内心秩序。

她跟前婆婆的关系更是复杂微妙。赵箫泓杀了她的儿子,而这个老人家含辛茹苦养育着赵箫泓的儿子。
但也正是这个老人的努力支撑起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首先便是婆婆同意和赵箫泓参演秦晓宇的电影,这对这位老人来说很难,是不断揭伤疤的过程。
其次,婆婆也愿意孙子跟着母亲生活,甚至愿意充当母子之间的润滑剂,劝说孙子重新接纳妈妈。

电影里,导演做了戏剧化处理,赵箫泓和儿子很快便生活在一起,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
现实是,人与人接纳和解的过程非常漫长,直到电影2021年拍摄完毕了,孩子还是执意从赵箫泓那里回到婆婆身边,理由是:“她没有儿子了,我要回去陪着她。”

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因,电影一直压到赵箫泓儿子满18岁才排上放映日程。
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母子关系终于有了回暖的迹象。
儿子慢慢长大,也终于有了相对成熟的心智去消化内心的“恨意”。

他终于在某一刻开始跟别人讲电话的时候称赵箫泓为妈妈,也终于愿意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在西安,假期有空回去看奶奶。
如今赵箫泓得奖了,她开心地给儿子打电话分享好消息,儿子也非常开心。
04、
千万次拯救自己的人
虽然一切都无法回到最初,但新的枝丫也一直从裂痕中努力生长出来。
赵箫泓就是一个新“生长”出来的名字,在获奖之前的海报上女主角的名字用的还是原名“赵晓红”。

从“赵晓红”到“赵箫泓”,改变的远不止是几个同音字。
“赵晓红”是一个被赋予的名字,是无数平凡女性共享的“代号”,是沉默的大多数,是万千命运模糊的背影。
而“赵箫泓”则是一个自我选择的签名,是一个从苦难的沼泽中挣脱后,被重新定义的生命,不再只是一个承受命运安排的受害者,而是一个拥有自己故事并亲手改写后半段剧情的主角。

在西班牙参加电影节期间,赵箫泓和秦晓宇导演走在街头,遇见一个街头艺人,不自觉地跟着异国他乡响起的音乐一起肆意摆动,像是一种庆祝,或许在庆祝电影大获成功,或许在庆祝获得“重生”,或许在庆祝一个茶余饭后的松弛。
几个完全不同人生境遇的人在某个没有计划的时间点同频共振,这也是她和导演想做的事,用赵箫泓的真实人生故事安慰和鼓励有相似经历的女性。
“所有身处困境的姐妹们,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国度,如果你看了我们这部电影,能够从中得到勇气、安慰和力量,那就是我拍摄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
你可能会说,赵箫泓很幸运,是的,毫无疑问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在绝境中还能遇到伯乐。
但能抓住这份幸运的核心,是她本就像一株劲草,所以她在获奖致谢中也动情地感谢了自己:“我特别特别想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在我的生命当中,不管在任何困难、磨难和绝望中,我自己从未放弃过,我自己一直陪伴着我走到现在。”

人到中年,经历了一些以后,似乎更能明白这一点:比起其他,坚毅和勇敢的自己,才是最坚实的依靠!
回想一路走过的路,大家 “最想感谢自己的时刻” 是什么时候?会想对自己说些什么?都欢迎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