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写小S的。
颁奖典礼上的她已经快要碎掉了,明明还是那张脸,明明还是那样的风格,但却完全不小S了。
我在她但身上似乎看到了大S的影子。

我不认为这种被保护好的天真感是她夫家能做到的,而能做到这一切的其实就是大S。

我头一次在她身上感受到温吞、圆润,甚至是得体的中年人感。
大S好像成了她身体里的一部分。
我都不敢想在沉寂的这8个月她到底是怎么捱过来的。

因为刷到了一篇内容,博主用了“业务能力会千万次救你于水火”来形容小S。
我恍然明白,为什么每每看到大小S的内容都隐隐约约有点空白,甚至是缺漏感的。
因为大家似乎一直都把八卦和花边新闻当成这一家姑娘们的全部新闻。
甚至对比成了与卡戴珊一家,乃至于这次小s获奖大家好像也没有注意到小s的奖项有多少含金量。

可能很多人一提到小S,就觉得是疯疯癫癫,搞怪聒噪。
甚至因此判定,她是没什么主持能力的人,我在很多地方都看人评价过小S的主持功力。
“离开蔡康永,什么都不是。”
但我却觉得,实在太低估她了。
小S身上有一种特别牛的功夫,是大多数主持人都不具备的能力。
她场域掌控力特别强。

她不像许多传统主持人那样,必须手持流程卡才能按部就班地推进节目。
她是跳进“场”里的,成为这个能量场的核心与发动机。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是完全舒适,完全享受其中的。
比如她在《康熙来了》时,她从不正襟危坐,她的身体语言丰富到极致:翻白眼、拍大腿、假哭、狂笑、甚至直接上手“骚扰”男嘉宾的胸肌或女嘉宾的妆容。

看似夸张到离谱的程度,但这是她打破主持人与嘉宾之间那堵“第四面墙”的方式。
就比如说,一个嘉宾还试图端着明星架子时,小S完全就可以靠一个夸张的模仿或一个直接到令人喷饭的问题瞬间瓦解所有伪装。
再接下来综艺感推进就显得容易多了。

而且除此之外,她的即兴反应和接梗能力也堪称一绝。
你永远无法预测她下一句会说什么,但这种“无法预测”又始终在安全与精彩的边界内。
就比如说,我记得小S曾经在节目中突然询问女嘉宾“可以和你的男朋友互换电话吗?”
这种在常人看来极度失礼的问题,从小S口中问出,却带着一种天真无邪的恶毒。
让观众和嘉宾在错愕半秒后爆发出大笑。她懂得如何用冒犯来测试亲密,用刁难来制造笑料。

对木讷内向的,她会用更夸张的表演来激活对方;
对同样牙尖嘴利的,她能立刻进入“战斗状态“。
对德高望重的前辈,她又能迅速收敛,展现出恰到好处的尊重与俏皮,绝不会真的越界。
她是深谙主持之道的,明白主持永远是烘托的绿叶,所以她装疯卖傻也好,唱捻作打也罢,甚至愿意自黑、把自己当成笑料当成梗来刺激嘉宾反馈,其实目标都是明确的。

光这一点,不出风头,不卖弄,不把自己当成舞台核心,就足够相当一部分主持人望其项背了。
所以她的节目效果是必然的。
小S的主持,贡献了华语综艺史上最多、最生动的“名场面”。

但事实上,蔡康永离开了她也未必能出水花,她与蔡康永的“一癫一庄,一攻一守”才成了黄金搭档的教科书。
蔡康永是那根牵着风筝的线,无论小S飞得多高多远,他总能适时地、温柔地把她拉回来,或是在她“闯祸”后,用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圆回来。
她甚至还开创了一种“解剖式”的访谈风格。她不怕暴露自己的“肤浅”(爱帅哥)、“虚荣”(比美)和“小气”(记仇)。

就好比她在节目中检查女明星的包包,调侃对方的妆容,或是与男明星大跳贴身热舞。
这本来应该是相当冒犯,或者容易让人产生不悦的行为,但小S这里完全不会。
她把自己降到和观众同位的地方,成了一个带领观众窥探明星另一面的“损友”。
她让节目有了触感,有了温度,你能感觉到嘉宾的尴尬、害羞、惊喜和释然。

她与年轻一代的互动,多了几分大姐头的仗义与提携,但那个核心的、犀利的、能瞬间点燃全场的小S,从未改变。
想来也是,十几岁小姑娘的年纪,两个毛头女孩初出茅庐能在竞争激烈的台湾娱乐圈混成一席之地,当然不可能是什么水货。

小S被忽视了太久,也被忘记了太久,久到大家只为了她们家那点鸡零狗碎的新闻而驻足,完全忘了。
她也是那么优秀,那么闪光的一个女性。
所以,当我们谈论小S时,那些数不完的口水事件,不过是她这颗恒星周围偶尔飘过的星际尘埃。
她真正的价值,远不是如此。
我想,大S如果还在,也会这样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