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凌晨四时的北京,天气寒凉。
一个叫李禹熹的女孩,从海淀区派出所里出来,前后脚出来的,是05后新晋小生——荣梓杉。
见这位05后当红小生走出来,一旁蹲守的狗仔,贴脸开大,对着他直问“AA开房”的事儿。
他们之所以进派出所,是因为双方都报了案:女孩控诉当红小生殴打她,而男孩则报警声称被威胁人身安全。
当晚,海淀公安发布了一则“警情通报”,将事件定性为“情感纠纷发生口角”。这位05后小生,“荣”获首张蓝底白字的通告。

10月15日晚上,李禹熹发文直陈荣梓杉出轨打人,要其“道歉”。
第二天,荣梓杉工作室发文称被“精神胁迫”+“恶意施压”,核心思想,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警察同志,我们不认识她。这女的是个私生饭,狂热粉丝,一直骚扰我们家艺人。今天还私闯民宅,我们才是受害者。”
一年前,这个男孩还开着共享位置,凌晨三点跑去接她;一年后,在同一个城市的派出所里,他说,“我不认识你”,将女孩定义为“私生饭”。
这演技,确实不错。

2024年的夏天,荣梓杉刚从《花儿与少年》的录制现场回来。那时候的他,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是05后演员里的潜力股,是无数姐姐粉、妈妈粉眼里的“乖儿子”。
少年意气风发,荷尔蒙和事业心一样旺盛。通过一个共同好友,他加上了李禹熹的微信。
刚开始的“桥段”,甜得像工业糖精。荣梓杉在国外,就天天分享日常,今天吃了啥,明天看了啥,事无巨细。
看聊天记录,活脱脱是一本热恋中小奶狗的自我修养手册。
那会儿的他,嘴比蜜甜,行动力也强。
2024年8月17号回国,19号就约着见了面。8月20号,凌晨录完节目,俩人正式确立关系。
时间点,卡得比社畜们上班打卡还准。
接下来那三个月,是这段关系里的高光时刻。从聊天记录里可以看到,他会分享自己看的综艺,会像个小孩一样逗家里的狗,会关心她吃饭睡觉,会在凌晨开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去见她,就为了说几句话。
“我到楼下了……”
“好宝宝……”
“到家说一声……”
这些话,没啥技术含量,但对于一个陷入爱情的姑娘来说,就是最动听的情话。她以为自己是偶像剧女主角,拿的是独家定制的甜宠剧本。
可惜啊,她忘了,很多偶像剧的B面,其实是恐怖片。

转折点来的不快不慢,在2024年的11月。
李禹熹说,从那个月开始,荣梓杉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冷暴力。微信不回,电话不接。之前那个恨不得24小时挂在你身上的男孩,突然就变成了“信号已中断,请稍后再拨”。
与此同时,一些风言风语开始传了出来——小荣同学跟这个暧昧,跟那个打游戏。姑娘心里起了疑,跑去当面对质。
荣梓杉的回答,堪称“当代男友标准危机公关模板1.0”:
“都是朋友,你别多想,我只爱你,你要信我。”
“你信我”这三个字,是感情里最大的庞氏骗局,也像一张空头支票,随时可以作废。
但,总有人愿意相信它能兑现,那时的李禹熹,就是这样。
直到12月31号,跨年夜。本该是情侣们抱在一起倒数的日子,李禹熹在荣梓杉的脖子上,发现了一颗不属于她的“草莓”。
这玩意儿,是感情里的“罪证A”,铁证如山。
面对这颗鲜红“勋章”,荣梓杉摊牌了。他承认了,还不止一个,而是好几个。用姑娘的话说,“同时跟两三个女生暧昧”。
渣,见的多了,时间管理大师,也不少。但不到20岁,就把渣这件事玩出这么多花样的,却不多。
今年1月20号,荣梓杉提了分手。理由嘛,很典:
“我爱你,但我这么爱你,精神折磨太大了。”
听听这话,多有水平。把自己干的事,包装成“为爱所困”的深情人设。PUA这个本领,他要是开一门线上课,估计能做到头部。
分手一个月,女孩还陷在悲伤里。结果,到了3月6号,荣梓杉又回头了,电话一打三四个小时,解释,道歉,求原谅。核心思想,还是那个:
“我错了,但我真的爱你,我们重新开始好不好?”
这套路,叫“胡佛”战术。就是像吸尘器一样,把你吸回去。
目的不是爱你,是确认你还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
姑娘又心软了。

如果说出轨和冷暴力,还只是情感层面的常规伤害。那接下来荣梓杉在吵架时展现出的状态,就有点让人头皮发麻,就像看《隐秘的角落》一样式。
当女孩没有及时回复消息时,他的反应不是等待,而是一连串的“?”轰炸,像索命的电报码。
三五个问号之后,如果还没回音,攻击性语言就上来了。
“你是脑瘫吗?”
“你他妈别打了!”
这种瞬间的情绪失控,暴露的是极强的控制欲和极低的情绪管理能力。在他的世界里,对方必须是即时响应的。任何延迟,都是对他权威的挑战。
而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亮出的“核武器”。
有一次吵架,李禹熹把他删了。荣梓杉是怎么做的?他没打电话,没去求和。他直接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了李禹熹的私密照。
然后发来好友申请,等着她自己加回来。
这已经不是情侣间的博弈了,这是赤裸裸的胁迫和人格侮辱。他手里攥着你的软肋,并且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他随时会捏碎它。
这背后是一种极其扭曲的心态:我得不到你,我就毁了你。我无法控制你的行为,我就要用最极端的方式,让你感到恐惧,从而让你屈服。
女方把他加了回来,第一句话是:
“你把我换了。”
这个细节说明,这招,可能不是第一次用,或者说,女孩对他的这种极端行为模式,已经有了预判和恐惧。
这是一种“非对称核威慑”——他手里握着能瞬间摧毁你社会性存在的“核弹”(私密照),并且他用行动告诉你:我真的会按。
这个行为的本质,是纯粹的权力展示。他用暴力方式宣告:“你的身体、你的隐私、你的尊严,最终解释权归我所有。只要我想,我随时可以让你社会性死亡。”
会做这件事的人,内心是没有“边界”和“底线”这两个概念的。在他看来,对方的一切,包括最私密的,都是他可以随意取用的资源,是用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
除此之外,他还会熟练地切换“暴君”和“受害者”模式。上一秒还在骂“脑瘫”,下一秒就能说出“我现在要死”、“你杀了我吧”这种话。
这些细节拼凑起来的荣梓杉,远比一个“脾气差的渣男”要复杂和可怕。
他不是在谈恋爱,他是在驯养。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李禹熹发现,荣梓杉抖音上,还跟另一个女生有着400多天的火花。她崩溃了,大吵一架。
荣梓杉直接把她拉黑了。
10月8号晚上,姑娘想去他家,把话说清楚。结果,出现了意外。
从李禹熹的描述看,荣梓杉不仅动了手,而且在警察来了之后,迅速切换到了“演员”模式。
他冷静、决绝,甚至带着一丝轻蔑。
他当着警察的面,全盘否定了两人一年多的感情。他说,一切都是李禹熹的臆想,他从来没喜欢过她。
这叫什么?这叫“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这个词,源自一部老电影。讲的是一个丈夫,如何通过各种心理暗示和操纵,让妻子相信自己疯了。
荣梓杉在派出所里干的,就是这件事。他不仅要从物理上摆脱这个“麻烦”,还要从精神上摧毁她。
他要让她怀疑自己的记忆,怀疑自己的认知,怀疑过去一年多的喜怒哀乐,是不是真的只是一场自作多情的独角戏。
这比单纯的肢体暴力,要恶劣百倍。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他和他的人,开始报警,说李禹熹是“狂热粉丝”,是“私生饭”。
这一招,太狠了。
“私生饭”这个词,在饭圈语境里,是过街老鼠。它自带贬义,能瞬间剥夺一个人行为的所有合理性。
一旦你被贴上这个标签,你所有的爱,都成了骚扰;你所有的接近,都成了跟踪;你所有的委屈,都成了活该。
他们试图用一个标签,来掩盖一段复杂的、充满伤害的亲密关系,要把一个情感纠纷,变成粉丝追星失当的治安案件。
高,实在是高。

-5-
最后,我们看看荣梓杉工作室的那份声明。
那份声明,写得义正言辞,滴水不漏。通篇看下来,荣梓杉简直成了一个被恶女持续骚扰、精神控制、以死相逼的白莲花。
声明里说,李禹熹“长期跟踪、偷拍、言语骚扰、精神控制”。
其实,当我们看到“精神控制”这四个字的时候,差点笑出声。哥们儿,你是不是把自己的操作手册,不小心发给对方了?
这份声明,是典型的“DARVO”策略。
Deny(否认):我们从未恋爱。
Attack(攻击):她骚扰我,她跟踪我,她精神控制我。
Reverse Victim and Offender(颠倒受害者与施害者身份):我才是受害者。
这套组合拳,是很多施暴者在被揭露后的标准操作。目的不是澄清事实,而是搅浑水。把水搅浑了,大家就看不清谁身上有泥了。
他们赌的,是公众的记忆只有七秒,是粉丝的爱可以蒙蔽双眼,是强大的力量,可以压制一个普通女孩的声音。
但他们可能忘了,朱朝阳会把秘密写在日记里,而活在2025年的人们,会把秘密存在云端。
每一句甜言蜜语,每一次的转账记录,每一段争吵的语音,服务器都给你记得死死的。那些聊天截图,就像一面照妖镜,把声明里那个“完美受害者”的形象,照得千疮百孔。
一个刚刚成年的男孩,为什么能如此熟练地运用这些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恶毒的情感操纵和公关手段?
是天赋异禀,还是耳濡目染?
娱乐圈这个名利场,就像一个加速器。它能把一个人的才华,迅速变现成名气和财富。也能把一个人内心的阴暗面,无限放大。
当一个人习惯了被粉丝簇拥,被团队保护,被资本看好时,他很容易产生一种“全能自恋”的幻觉。
他会觉得,世界都该围绕他转,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
任何忤逆他的人,都是“错”的。任何让他不爽的事,都该被“纠正”。
李禹熹的出现,就像一个bug,打破了他完美的程序。所以,他和他背后的团队,要做的就是“杀毒”,把这个bug彻底清除。
至于这个bug,是不是也曾是他口中的“好宝宝”,不重要了。
在“荣梓杉”这个IP面前,一个女孩的爱与恨,轻如鸿毛。
朱朝阳在剧终时,选择了隐瞒真相,成为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而现实中的荣梓杉,也选择了用一套虚假的叙事,来维护自己光鲜的人设。
他可能真的以为,只要否认,一切就没发生过。
可惜,互联网有记忆。每一次的“哈哈哈哈”和每一次的“脑瘫”,都像刻在石头上的字,风吹不走,雨刷不掉。
童话结束,恐怖故事开场了。
而我们,都是观众。

荣梓杉的心理状态剖析
(以下内容结合AI整理)
展示了控制欲和情绪不稳定,那么李禹熹的叙述则将此模式升级为一套完整的、符合“自恋型虐待循环”的行为——
理想化:2024年7-8月,主动加好友、花言巧语、分享日常、迅速确立关系。这是典型的快速“捕获”阶段,让对方迅速陷入情感依赖。
贬低 :2024年11月开始,冷暴力、出轨/暧昧(与多名女性)、欺骗、撒谎。当他承认出轨后,李禹熹的质问,在他看来可能是对其“完美自我”的挑战,因此他会通过冷漠、指责来贬低对方,重新获得主导权。
抛弃 :2025年1月分手,以及10月8日的暴力行为。当对方的“利用价值”(情感支持、满足感)降低,或成为“麻烦”时,他会选择冷酷地抛弃。而肢体暴力是“抛弃”的最极端形式,代表着他彻底失去了通过语言和情感操控对方的耐心,转而使用最原始的身体控制。
胡佛/回吸 (Hoovering):2025年4月,在他需要情感慰藉时(进组训练前)又主动联系李禹熹。这是典型的“胡佛”行为(以吸尘器命名,意为把对方吸回来),目的不是复合,而是为了确认对方依然受自己控制,从中获取自恋的满足感。
这个循环的背后,是自恋人格特质,核心是极度缺乏共情能力和将他人工具化。在荣梓杉的行为模式中,李禹熹似乎不是一个平等的人,而是一个满足他情感需求、验证他魅力的“对象”。当这个对象不听话、质疑他时,就会被惩罚、贬低,最终被抛弃。
荣梓杉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突出的心理操控手段,是煤气灯效应与现实扭曲。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否认事实:面对出轨质问,先是否认,后来在证据面前才承认。
颠倒黑白:在10月8日事发后,他及其团队将李禹熹的身份从“女友”重塑为“狂热粉丝/私生饭”。
攻击对方心智:在警察面前声称“我们的感情全是假的”、“一切都是我的臆想”、“根本没有喜欢过我”。这是煤气灯效应的顶峰——不仅否定事件,更直接否定对方的认知、记忆和情感,试图让她相信自己是“疯了””。
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彻底摧毁对方的自我认知和现实感,从而使自己免于承担任何责任。当一个人能面不改色地将一段持续一年多的亲密关系说成是对方的“臆想”时,这反映了两种可能:
一是极端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己的公众形象和内心自我,不惜完全扭曲现实;二是病态的撒谎倾向,谎言已经成为应对危机的本能反应,缺乏道德和情感上的约束。
最后,必须强调—— 这是一个基于单方面详细爆料和另一方全面否认的声明所做的剖析,事实真相有待法律裁决。
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李禹熹提供的证据链(从甜蜜聊天到争吵,再到暴力指控的详细叙述)在情感逻辑和行为模式的演变上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而荣梓杉的全盘否认(尤其是否认恋爱关系)与已曝光的亲密聊天记录存在明显矛盾,这使其声明的可信度在心理层面上大打折扣。
今天,他荣获了第一张蓝底白字,未来,还会不会再收到呢?
撰稿 |筱熙
策划 | 文娱春秋编辑部